2017-06-08
定向游记 | 21组:德意志基本法
一篇正经的燕窝定向游记
五个人,八个小时,四九城里奔波,完成一个定向。
首站清华。任务甚多时间尚早,权且做清华园之游。二校门前腾跃合影,表情欢脱可喜。荷塘侧畔诵《荷塘》,虽无月色,枯荷有致。时见他组小伙伴,群内谑以震惊体:《震惊!北大学生大举入侵清华!真相竟然是……》,一笑。清华占地甚广,远过燕园,今以脚步丈量,且乐且痛。路宽楼方,建筑风物皆迥异燕园。不出燕园,不知贵清之大。然贵清虽大,我爱燕园。
出清华,急趋奥林匹克森林公园。奥森虽居城郊,游人如织。目标有三:曰天境、天元、青莲亭。自园南门入,依高德路径,举身赴青莲。行行复行行,欲觅青莲亭。青莲亭不见,四望远山青。“清莲亭”有名无形,实青莲池也。池上有二木焉,轩轩如盖,成一自然之亭。虽有水无莲,于亭中雅颂《爱莲说》,别有清致。天境为山顶登览处,自天境纵目四望,景色尤佳。近山远水,再远则城郭楼厦,鸟巢、水立方皆在指掌。心胸一阔,浊气一吐,则哈特密尔皆云飞天外,得一暂时喘息。天元为观水台,合影留念,一亲水韵。山多花树,次第争妍,从山道下,人面桃花。
南锣、后海,游人熙攘,又有老北京午后之安详。南锣古巷一路饕餮,后海波光洗面。恭王府、钟鼓楼,匆匆合影,不暇细观,过其门而不入,惜之再三。
谢者一,两位学姐,皆攻德语,雨琦端雅,吟秋活泼。
谢者二,高德地图,引路导航皆赖此君。
谢者三,组织者北大燕窝。
曲吟秋
结庐在人境,日日车马喧
——途经南锣鼓巷
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来南锣鼓巷。
我一直以为全国像南锣鼓巷的地方数不胜数,南京夫子庙、苏州观前街、周庄、西塘、婺源、乌镇、凤凰……诸如此类。南方的古镇老村,我来来回回也去过好几个,许多都披着古文化的皮,遮掩不住商业旅游的真身。
南锣鼓巷今天也是一如既往地人山人海。别的什么不知名的小古镇景点尚且人满为患,更不用提身处帝都的南锣鼓巷。站在景区入口,放眼望去,条条屋檐下尽是乌泱泱的人头,根本看不出它本来的样子。
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,我们队伍里也没有一个北京人,我们都没见过它本来的样子,也不知道它应该是什么模样。南锣鼓巷已是一条灰墙黑瓦的露天商业街,身处人流中从南到北被挤了一遍,看到了好几家相同的店面。饮品店前无一不排着长队,游客从狭窄的门里侧身而过,互相碰着胳膊和背包。几乎所有吃东西的店铺都人满为患,西式装修风格的服装店和日杂店铺内亦是人来人往,可能唯一冷清的就是几家缩在胡同里,卖着粗糙小饰品和饮料的杂货店。
南锣鼓巷自然担得起“热闹”二字,这“热闹”里全是“嘈杂”的水分,少了点真正有趣的东西。只不过几乎每个古镇、每条古街都逃不过面目全非的命运,因而并不让人过度地觉得唏嘘。
我们在南锣鼓巷的任务不多,完成之后就往钟鼓楼方向赶去。过了几条胡同,周围忽然安静起来,只偶尔有行人,和我们同路或反向,从我们身旁经过,不然就是几辆自行车和小三轮,吱呀吱呀地碾过。
路旁不缺店面,小餐馆和茶舍开遍街头巷尾,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。狭长的巷道通往紧闭的院门,我们有人好奇,凑近一看,褪色的对开木门上两行春联未撕,中央赫然贴着:私人住宅,禁止入内。
往前走了几步又有更加新奇的了。一户人家院子门前贴了三大张白色硬纸板,细线打了格子,写着一首长长的打油诗。当时看罢一笑而过,并没能拍摄或抄录,事后想起,颇为憾事。那大概是一首用《西游记》人物串写的现代打油诗,诙谐的词句里露出一股怒意,像一个咬牙切齿的笑,警告游人切莫进门打扰。
也许是他家的院子过于老北京风味,又也许是游人好奇心太盛,总是窥探他家的院门。我们提心吊胆地往里看了一眼,只有一辆旧自行车和一段颓壁,并没有人在。看完之后赶紧缩首,若无其事地走开,假装对他们的院落并不感兴趣,同时心里负担上了一种很想辩驳的负罪感。那浪潮势不可挡,嬉笑喧闹隔着几条窄窄的胡同沸水一样翻腾,时而就有几个流窜的游人,推开胡同里民居的门,打扰那些原本就在这里的、想好好生活的人。
我们不能久留,匆匆沿着线索往北京钟鼓楼赶去。“那浑厚绵远的钟声,唤醒了日出而作的人们……那深沉辽远的鼓声里,勾画出了一副日落而息的画卷……”我们不知道以前这几条胡同里能不能听见那钟声和鼓声,而那“私人住宅,禁止入内”的纸幅一直绵延到胡同尽头的马路上,直到出了胡同,才能略松一口气。